• 2022年第22卷第7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述评
    • 个体化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2022, 22(7).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2.07.001

      摘要 (600) HTML (0) PDF 465.97 K (11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经颅磁刺激(TMS)是目前抑郁症物理治疗的常用方案,尽管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证 实,但仍然有一部分患者 TMS 治疗效果不佳,由于个体大脑结构和功能具有高异质性,部分患者对传统 定位和固定参数的 TMS 刺激不敏感。目前,神经影像技术和神经电生理技术已被应用于 TMS 刺激靶点 的定位,以实现 TMS 治疗的个体化,提高抑郁症疗效。现对研究中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进行归纳总结,以 期为 TMS 的临床精准治疗提供思路。

    • >论著
    • 基于RNA干扰技术的多巴胺D2 受体低表达 的高催乳素MMQ 细胞模型构建

      2022, 22(7).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2.07.002

      摘要 (408) HTML (0) PDF 458.92 K (5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利用 RNA 干扰技术建立多巴胺 D2 受体(D2R)低表达的高催乳素大鼠垂体瘤 MMQ 细胞模型。方法 设计 3 对可沉默 D2R 基因表达的小干扰 RNA(siRNA)序列,转染 MMQ 细胞,建立包 括 siRNA1 组、siRNA2 组、siRNA3 组、阴性对照(siNT)组和空白对照(CTRL)组的 5 组细胞模型,采用 Western blot 法检测各组 MMQ 细胞 D2R 蛋白表达。选择干扰高表达细胞株,加入溴隐亭 1 μmol/L 进行 干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Western blot 法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分别观 察干扰后 MMQ 细胞催乳素的分泌、催乳素蛋白相对表达量及催乳素 mRNA 水平。结果 5 组 D2R 蛋 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936,P< 0.01);其中 siRNA1 组、siRNA3 组 D2R 蛋白相对 表达量[(0.23±0.12)、(0.57±0.24)]与 siNT 组(0.81±0.24)、CTRL 组(0.94±0.2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 意义(均P< 0.01);siRNA1 组、siRNA3 组对 MMQ 细胞的 D2R 蛋白表达抑制率分别为 74% 和 35%。干扰 后,siRNA 组、CTRL 组、siNT 组 MMQ 细胞催乳素分泌、催乳素蛋白相对表达量、催乳素 mRNA 水平比 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898、7.485、7.898,均P< 0.05);siRNA 组催乳素分泌高于 siNT 组、CTRL 组[(2.91±0.12)ng/ml 比(2.14±0.15)、(2.09±0.44)ng/ml];siRNA 组催乳素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 siNT 组、 CTRL 组[(0.99±0.67)比(0.85±0.13)、(0.82±0.12)];siRNA 组催乳素 mRNA 水平高于 siNT 组、CTRL 组 [(1.00±0.07)比(0.69±0.09)、(0.73±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基于 RNA 干扰 技术构建的 D2R 低表达的高催乳素 MMQ 细胞模型为目标药物治疗高催乳素血症的靶点研究提供了可 靠的细胞模型。

    • >专题
    • 抑郁症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与抗抑郁药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2022, 22(7).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2.07.003

      摘要 (380) HTML (0) PDF 342.00 K (5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辅助 T 淋巴细胞(Th)1 与 Th2 亚型的变化及其与抗抑郁药治疗效果 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 2020 年 10 月至 2021 年 12 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就诊的 37 例抑 郁症患者作为抑郁症组,选取年龄、性别等相匹配的 39 名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 17 项汉密尔顿 抑郁量表(HAMD-17)评估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并计算治疗前后 HAMD-17 的减分率,减分率≥ 50% 为 治疗应答,< 50% 为治疗无应答。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所有受试者外周血 Th1 和 Th2 细胞比例,比较治 疗前抑郁症组和健康对照组 Th 细胞比例差异。对抑郁症患者进行为期 8~12 周的抗抑郁治疗,比较治 疗前后治疗应答组和治疗无应答组患者的 Th 细胞比例差异。采用 Spearman 相关分析患者 Th 细胞亚群 比例与 HAMD-17 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抑郁症组治疗前 Th1 细胞比例为(43.61±24.27)%,高于健康对 照组的(26.13±18.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38,P< 0.01)。抗抑郁治疗后,抑郁症组患者 HAMD- 17 总分为(10.73±7.02)分,低于治疗前的(20.68±4.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66,P< 0.01)。共 31 例患者于治疗后完成 Th 细胞的检测,将患者分为治疗无应答组(13 例)和治疗应答组(18 例),重复测 量方差分析显示,组别和时间的交互作用对 Th1 细胞比例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06,P=0.011); 治疗无应答组治疗前的 Th1 细胞比例高于治疗应答组[(7.19±1.62)% 比(5.31±2.38)%],且治疗后低 于治疗前[(4.29±2.10)% 比(7.19±1.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相关性分析显示,抑 郁症患者治疗前后 HAMD-17 减分率与治疗前 Th1 细胞比例呈负相关(r=-0.429,P=0.008),与治疗前后 Th2/Th1 细胞比值呈负相关(r=-0.357,P=0.048),与治疗前后 Th1 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591,P< 0.001)。 结论 抑郁症患者外周血 Th1 细胞比例检测有助于抗抑郁药治疗效果的早期预测。

    • 忧郁型抑郁障碍患者脑区静息态局部一致性的改变

      2022, 22(7).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2.07.004

      摘要 (311) HTML (0) PDF 413.99 K (6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忧郁型抑郁障碍(MD)患者脑区静息态局部一致性(ReHo)的改变特征。 方法 纳入 2019 年 2 月至 2021 年 12 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的 26 例忧郁型 MD 患者及同期招 募的 20 名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比较两组 ReHo 差异。采用自制情感障 碍观察表收集受试者一般资料,采用 17 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估 MD 组的抑郁情况。采用 Pearson 相关分析 MD 患者差异脑区 ReHo 值与 HAMD-17 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MD 组左侧梭状回、壳核 及枕中回 / 枕下回 ReHo 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92、-4.540、-5.786;P< 0.05)。MD 组 右侧额上回及楔前叶、左侧额中回 / 中央前回 ReHo 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96、5.185、 5.111;P< 0.05)。MD 组左侧梭状回 ReHo 值与阻滞因子得分呈正相关(r=0.397,P< 0.05),右侧楔前 叶 ReHo 值与 HAMD-17 总分、阻滞因子得分及睡眠障碍因子得分呈负相关(r=-0.452、-0.446、-0.411; P< 0.05)。进一步控制混杂因素行偏相关分析,MD 患者左侧梭状回 ReHo 值与阻滞因子得分呈正相 关(r=0.437,P< 0.05),右侧楔前叶 ReHo 值与 HAMD-17 总分及睡眠障碍因子得分呈负相关(r=-0.568、 -0.500;P< 0.05)。结论 MD 患者多个脑区存在自发脑活动异常,涉及默认网络及奖赏环路,且与其 抑郁严重程度、阻滞症状及睡眠障碍相关。

    • 不同维度慢性应激影响抑郁症患者睡眠结构的比较分析

      2022, 22(7).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2.07.005

      摘要 (352) HTML (0) PDF 493.73 K (6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维度慢性应激对抑郁症患者睡眠结构的影响。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 纳入 2018 年 12 月至 2019 年 8 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科就诊的 101 例抑郁症患者,完成生活事 件量表(LES)和多导睡眠监测(PSG)检查。根据 LES 得分分为慢性应激组(n=70)和非慢性应激组(n=31), 再将慢性应激组根据应激的事件数量、性质、强度分为高总应激组和低总应激组、高正性应激组和低正 性应激组、高负性应激组和低负性应激组,每组 35 例,比较各组间 PSG 结果的差异。结果 慢性应激组 和非慢性应激组患者的微觉醒次数[74.0(46.3,112.3)次比 58.0(28.0,92.0)次]、微觉醒指数[11.7(7.3, 16.4)次 /h 比 9.2(4.6,12.8)次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03、-2.113;P< 0.05)。高总应激组和 低总应激组的非快速眼球运动(NREM) 3 期比例比较[0(0,3.75)% 比 13.5(0,35.0)%],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Z=-3.100, P< 0.01);高正性应激组和低正性应激组的睡眠呼吸暂停指数(AHI)[0.1(0,0.9)次 /h 比 0.8 (0.1,9.9)次 /h]、低通气次数[1.0(0,4.0)次比 5.0(0,50.5)次]、呼吸暂停 + 低通气次数[1.0(0,6.5)次比 5.0(0, 67.0)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51、-2.631、-2.227;P< 0.05)。高负性应激组和低负性应激 组的快速眼球运动(REM)期比例[13.4(7.3,17.9)% 比 8.2(2.9,15.3)%]、NREM 3 期比例[0(0,5.5)% 比 6.5(0,34.8)%]、低通气次数[1.0(0,4.5)次比 6.0(0.5,43.0)次]、呼吸暂停 + 低通气次数[1.0(0,5.0)次比 7.0(0.5,47.0)次]、AHI[0.1(0,0.8)次 /h 比 1.6(0.1,9.9)次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68、-2.428、 -2.498、-2.161、-2.088;P<0.05)。结论 慢性应激会导致抑郁症患者睡眠微觉醒次数增加,NREM 3期 比例减少;高强度负性应激更易导致 REM 期比例增加,NREM 3 期比例减少;高应激强度可能降低抑郁 症患者的 AHI。

    • 伴或不伴自杀意念的抑郁症患者脑白质体积的研究

      2022, 22(7).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2.07.006

      摘要 (322) HTML (0) PDF 555.66 K (6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伴或不伴自杀意念的抑郁症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脑白质体积的差异。方法 纳 入 2021 年 1— 8 月在深圳市康宁医院抑郁障碍科住院的 60 例抑郁症患者,通过贝克自杀意念量表(BSI) 得分分为抑郁症伴自杀意念组(n=30)与抑郁症不伴自杀意念组(n=30),同时纳入健康对照者 30 名。患 者在入院后 1 周内完成结构磁共振扫描。采用 17 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和汉密尔顿焦虑量 表(HAMA)评估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焦虑严重程度。采用 Pearson 线性相关分析差异脑区体积与 HAMD- 17 得分、HAMA 得分、总病程的相关性。结果 3 组受试者白质相对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173,P< 0.05),其中抑郁症伴自杀意念组患者白质相对体积小于健康对照组[(32.35±1.80)cm3比 (33.50±1.96)cm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抑郁症不伴自杀意念组小脑上叶(右侧小脑 1 区)及 小脑下叶(右侧小脑 2、7b、8 区)的白质体积大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抑郁症伴 自杀意念组小脑下叶(右侧小脑 2、8 区)的白质体积大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抑 郁症伴自杀意念组右侧颞上回、左侧脑岛、右侧丘脑、右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前回的白质体积小于健 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earson 相关性分析显示,小脑下叶(右侧小脑 7b、8 区)白质体 积与HAMA得分呈负相关(r=-0.419,P=0.021),右侧颞上回白质体积与HAMD-17得分呈正相关(r=0.377, P=0.04),右侧丘脑白质体积与总病程呈负相关(r=-0.368,P=0.046)。结论 伴或不伴自杀意念的抑郁 症患者的大脑白质结构发生广泛改变,主要表现在小脑、颞叶、脑岛、丘脑和中央前回等脑区,颞叶、脑 岛、丘脑及中央前回的变化可能与自杀意念的发生有关。

    • >学术交流
    • 心理援助热线来电者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及其 相关因素

      2022, 22(7).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2.07.007

      摘要 (310) HTML (0) PDF 404.21 K (5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援助热线来电者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及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北京市心 理援助热线 2020 年 1— 6 月的来电者为研究对象。接线员在接电过程中收集来电者的人口学特征、心 理问题(痛苦、绝望、抑郁程度)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资料。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与来电者心理 问题严重程度相关的社会心理特征。结果 共 9 249 名来电者纳入分析,66.8%(6 174/9 249)的来电者 为女性,46.3%(4 279/9 249)为学生。来电者痛苦、绝望、抑郁问题较严重,得分中位数分别为80、70、67分。 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控制人口学变量后,经济困难(OR=1.94,95%CI:1.48~2.53;OR=1.92, 95%CI:1.48~2.50)、自 杀 未 遂 史(OR=1.79,95%CI:1.57~2.04;OR=2.32,95%CI:2.04~2.63)是 对 痛 苦程度、绝望程度影响较强的因素(P< 0.01);慢性生活事件(OR=2.30,95%CI:2.04~2.59)、物质滥用 (OR=1.99,95%CI:1.62~2.45)、自杀未遂史(OR=1.97,95%CI:1.77~2.22)是对抑郁程度影响较强的因素 (P< 0.01)。结论 心理援助热线来电者的心理问题普遍较严重。来电者的痛苦、绝望和抑郁的严重程 度与经济困难、自杀未遂史、慢性生活事件等有较强关联,不同心理问题指标的强相关因素存在差异。

    • 女性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患者高自杀风险的相关因素 分析

      2022, 22(7).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2.07.008

      摘要 (313) HTML (0) PDF 367.27 K (5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女性双相情感障碍(BD)住院患者高自杀风险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 2010 年 4 月至 2019 年 6 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378 例女性 BD 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 自杀风险,分为低自杀风险组(n=220)和高自杀风险组(n=158)。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 临床特征差异,采用二项 Logistic 回归分析女性 BD 住院患者高自杀风险的相关因素。结果 与低自 杀风险组相比,高自杀风险组患者的本次住院天数少、首发年龄及首次抑郁发作年龄小、总发作次 数及抑郁发作次数多、躁狂发作次数少、首发症状为抑郁者和双相Ⅱ型障碍者(BD-Ⅱ)比例高、有精 神病性症状者比例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抑郁发作次数 (OR=1.56,95%CI=1.32~1.83)、BD类型(OR=2.30,95%CI=1.16~4.58)以及是否伴精神病性症状(OR=0.56, 95%CI=0.35~0.90)是女性 BD 患者高自杀风险的相关因素(P< 0.05)。结论 抑郁发作次数频繁、 BD-Ⅱ、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是影响女性 BD 患者高自杀风险的因素。

    • 大学生焦虑抑郁情绪及儿时体罚经历与生活满意度 的关系

      2022, 22(7).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2.07.009

      摘要 (293) HTML (0) PDF 408.60 K (5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大学生焦虑、抑郁情绪及儿时体罚经历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方法 于 2019 年 4— 5 月,采用方便抽样法对哈尔滨市某两所大学部分专业的全体大一、大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 用一般情况调查表、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CASLS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 亲子冲突解决策略量表中的体罚分量表进行调查。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大学生焦虑、抑郁、10岁 及以前体罚经历及一般人口学特征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共发放纸质问卷 2 440 份,回收有效问卷 2 150 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 88.11%。结果 2 150 名大学生的 CASLSS 总分为 190(165,210)分。除学 业维度外,女大学生 CASLSS 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男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伴有 焦虑、抑郁情绪及有 10 岁及以前体罚经历的大学生 CASLSS 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低于无焦虑、无抑郁及 10 岁及以前无体罚经历的大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二项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焦 虑(OR=2.108,95%CI=1.472~3.020)、抑郁(OR=5.831,95%CI=4.595~7.398)、10 岁及以前有体罚经历 (OR=2.249,95%CI=1.849~2.736)、男性(OR=1.393,95%CI=1.149~1.689)是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危险 因素(P< 0.05),家庭月收入高(OR=0.789,95%CI=0.697~0.892)是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保护因素(P< 0.05)。结论 有焦虑、抑郁情绪及儿时体罚经历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较低,应加强对大学生焦虑、抑郁 情绪的干预,提高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

    • >综述
    • 认知控制双控制理论的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2022, 22(7).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2.07.010

      摘要 (328) HTML (0) PDF 441.17 K (6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认知控制障碍是近些年来精神卫生相关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至今其病因机制并不十 分明确。认知控制双控制理论包括主动性控制和反应性控制,主动性控制是指对目标相关信息的预期 维护,而反应性控制则是一种纠正机制,精神疾病患者常存在认知控制障碍,现综述近期双控制理论的 一些研究进展,期望对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信息。

    • 蓝斑损伤介导帕金森病疼痛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2, 22(7).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2.07.011

      摘要 (317) HTML (0) PDF 450.85 K (7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帕金森病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疼痛是帕金森病比较常见的非运动症状, 患病率在 40%~85%。疼痛症状使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且它的机制错综复杂。在 帕金森病神经退行性病变过程中,蓝斑区域神经元丢失程度更大且更早于黑质致密部。蓝斑包含中枢 神经系统中最大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群,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群在整个大脑中提供广泛的神经 来支配参与疼痛的内在控制。现综述蓝斑损伤介导帕金森病疼痛的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 环指蛋白213基因多态性与烟雾病临床表型的 研究进展

      2022, 22(7).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2.07.012

      摘要 (314) HTML (0) PDF 394.74 K (7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烟雾病是以脑血管造影表现为左右两侧颈内动脉终末端及其分支起始部慢性进展性狭窄 和闭塞,并伴有颅内烟雾样血管增生的脑血管疾病。部分患者伴有大脑后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性病变。 遗传因素参与该病的发生及进展。环指蛋白 213(RNF213)基因是烟雾病的主要易感基因,该基因的多 态性与烟雾病患者的发病年龄、家族史、受累血管分布、起病形式、侧支循环形成等方面存在关联,并且 其有望能够成为该病不同表型的核酸标志物,为临床工作者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现就 RNF213 基因与烟雾病临床表型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